“硕士”应聘“宿管”引争议须厘清四对关系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近日,一则“山东大学拟聘2名硕士为公寓管理员:哈工大和海归各1人”的消息引发舆论关注。有不少网友质疑,公寓管理员岗位与专业学位关联度不高,聘用高学历人才可能是一种“大材小用”。以南方都市报官方微博7月1日中午发布的相关投票为例,约42%的网友投票认为“硕士当大学宿管员是人才浪费”,约15%的网友持有反对意见,其余网友则表示“尊重个人选择”。(7月1日 澎湃新闻)
类似信息已经算不上新闻,早在几年前就有过某高校招聘保安等岗位需要硕士甚至博士学历的报道。时至今日,这样的新闻为何还能引发关注与争议?“山东大学”“哈工大”“海归”“硕士”“宿管”这几组比较耀眼的词汇信息叠加在一起,形成了较大反差。透过这类现象,探寻背后的深层逻辑或许比新闻本身更有价值。
其一,观念与理念。因工作需要,学校招聘宿管,所有程序合规,没什么不妥,也无需大惊小怪。之所以引发轩然大波,不外乎是社会群体的观念与学校相对超前的用人理念存在反差。社会公众潜意识认为,“宿管”岗位大部分人都能胜任,不需要多高的学历与水平。实际情况是,社会与教育迅速发展,各校鉴于具体需求,“宿管”岗位也须与时俱进,需要较强的专业性与指导性。
其二,学历与能力。学历不等于能力,但学历有助于增强能力。随着社会与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社会需求与毕业人数不能完全匹配对等,导致社会人才供需之间存在一定缺口。在此基础上,某一部门招聘设置一定的学历门槛等条件,也是实事求是之举。
其三,岗位与地位。从社会学角度来看,职业无贵贱,岗位无高低。“宿管”与其他工种一样,只是一个工作岗位,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明确高校“宿管”岗位必须要求某学历,法无禁止皆可为。个体兴趣志向不同,只要双方遵循一定的程序与协议,结果都应该得到认可、受到保护,与学历、学校等信息无关。有为才有位,能力成绩才是最好的实力证明。
其四,个体与群体。据了解,目前全国共有2800多所高校,3亿多名大学生。某一时段内一所或几所高校的行为并不能也无法代表全体高校的导向。山东大学的做法只是个案,并不具有普遍性。任何一项合规合法的举措都应该得到尊重,要允许改变与改进的存在。社会舆论对某些做法无须过度解读,更不应该以偏概全,人为放大,甚至上纲上线。
总而言之,要基于客观存在的个体差异与自身实际,理性看待看似有悖常理的思维或做法,尊重事实,观察实效。倘若能厘清上述四对关系,做到举一反三,对类似现象或做法的争议就会淡化。
(作者王必闩,蒲公英评论独立评论员。此为蒲公英评论首发作品,转载请务必注明来源,违者必究。)